2009年9月26日 星期六

KKR & BlackRock

2個華爾街傳奇性的私募基金公司(Private Equity)

http://big5.xinhuanet.com/gate/big5/news.xinhuanet.com/fortune/2007-07/07/content_6340699.htm

Keiretsu(經連)

三菱的簡介:

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Mitsubishi

船運起家,相繼成立銀行 汽車 鋼鐵 化工 貿易(sogo) 重工等產業,彼此交互持股,互為股東等
方式擴大經營版圖(日本企業的獨特經營方式),甚至連偷襲珍珠港的飛機都是三菱的產品

後來又有Kirin啤酒 Nikon NYK Line 等加入經連組織(Keiretsu) 號稱超過129個公司的龐大經連
更曾買下美國地標洛克菲勒大樓51%的股權,但似乎以昔日風光不再!!

http://www.businessweek.com/1999/99_11/b3620009.htm

這是BW 1999的文章 最近似乎很少人討論此類Keiretsu(經連)議題了,或許星期五聚樂部漸漸瓦解了吧!!!


我覺得Keiretsu跟台灣的連襟好像,一種是商業上的interorganzation,一種是婚姻後的nterorganzation,但其實常常是兩者一起併用的!!!




PS:Mitsui三井, Sumitomo住友, Dai-Ichi Kangin第一勸業

2009年9月14日 星期一

中VS印

印度學者梅塔(Pratap Metha):

中國是心胸開放的封閉社會
印度是心胸封閉的開放社會

2009年9月8日 星期二

Facebook, Wretch, and Plurk is your Resume

睡不著覺的突發奇想:

大家都知道找工作去104,1111,
但現在很多的HR除了104之外,也都會去收詢一下求職者的社會網絡
這也沒啥好奇怪的

但我想到的是,有沒有可能把這步驟商業化呢??
由於blog與album相較於求職網站
是更能真實呈現使用者本身的特質的(當然也是有很多陷阱!!)
由於個人的blog都是要經過時間累積才能發揮影響力與看出個人本質
所以可以弄個項plurk的Karma值 來代表經營blog的積極性 做為可信度的參考
或HR方面與104等求職網站合作 由求職網站(甚至social networks)提供"願意"讓HR參考的blog



假設今天無名開發另一個專區(程式等)
讓求職者更能promote自己 讓HR更能精確的抓到想要的人
那豈不兩全其美

再深入想想吧!!!

2009年6月22日 星期一

<轉錄--中時社論>令人觸目驚心的貧富差距--朱敬一博士  

 
由於電腦資訊技術日益改善,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所公布的資料品質亦日漸提升,讓我們看到許多原本看不到的訊息。該中心最近整理完畢最新家戶所得五%區分的層級所得比,看起來令人怵目驚心。由上表中(整理自中國時報)可見,在過去十年當中,最有錢五%的所得與最貧窮五%所得之比,由一九九八年的三十三倍,暴增至二○○ 七年的六十二倍。我相信這種所得分配惡化的趨勢,可能是創世界紀錄的。   台灣貧富差距 嚴重惡化   一般主計處所公布的層級所得比,是將家戶所得按二○%粗分為五組,再將最高組與最低組平均所得予以相比。這種五組切分太過粗糙,過去十年只由五.五一倍上升為六.一六倍,從數字上看不出其嚴重。真正看所得分配的兩極化,最好能有更為細緻的切割,而五%的層級所得比,就恰能掌握原本二○%粗分所遺漏的資訊。   緩和貧富差距 要靠稅制   其實,附表所列數字還沒有真正刻劃出台灣所得分配惡化的實況。由於表中資料來自財政部財稅中心,故他們只涵括「申報所得者」的資料。社會上收入極低者其實根本不必申報所得,他們也根本未納入最低所得的五%樣本中。此外,極高所得者通常有避稅逃稅的種種努力,故高所得者的真正所得,又比財稅中心所掌握的數字來得高。這些都會使得真實所得分配較表中數字更為極端。總之,台灣所得分配的惡化情況,絕對比此表更為嚴重。   台灣分配惡化情況既如前述,那麼政府是否該做些努力,去扭轉這樣的情勢呢?令人遺憾的是,執政當局的做法並非如此。以今年初通過的遺贈稅調降為例,其做法就更使分配惡化。資料顯示,遺產稅每年九萬件中,適用原本最高兩個稅率級距的大富豪,只占一一%。故將遺贈稅率降為一○%,其最大的受益者,就是最高所得的那五%的人。   有些人說,降遺贈稅會使得資金流回台灣。這裡的論述至少有三個碗口大的盲點。(一)央行統計顯示,在遺贈稅降低修法通過前的二 ○○八年第四季,台灣的資金是淨「流入」的;在修法通過後二○○ 九年第一季,資金卻是淨「流出」的,可見降遺贈稅並沒有吸引資金回台的效果。(二)即便資金真因降稅而流回台灣,這也絕不等同於增加台灣國民所得。只有經濟學沒讀通的人,才會分不清楚「資金」與「所得」,誤以為吸引資金回台就創造了國民所得。(三)當代哲學大師德沃金(R. Dworkin)指出,就算降稅真能增加總所得,但若所得增加的同時使經濟弱勢者更加困頓,降稅也依然欠缺道德正常性。   政策劫貧濟富 於心何忍   德沃金比喻,父母親如果將房子小間換大間(例如降稅使GDP增加),也不應該使原來房間最小的孩子(低收入者),在換屋後其房間更加狹小(租稅負擔更重)。降遺贈稅使稅收不足惡化,其後果是:或則其他稅收要增加、或則公共支出要減少、或則未來子孫公債負擔加重。無論是哪一種,都欠缺道德正常性。   看看表中的數字,所有具同情心的人都該感到難過。對那些鼓吹「降富人稅以刺激經濟」的人,德沃金會說:欠缺經濟知識事小,欠缺人文關懷則事大。

<6.23工商時報社論>數位英國對台灣的啟示

 
<本文>
英國的典章制度,向來為各國所師法。例如:民營化、自由化與管制革新等政策,即源自英國。又如:我國的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就是英國FSA(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)的翻版;而NCC則是模仿英國Offcom(Office of Communications)與美國FCC的產物。所以,英國晚近宣布的「數位英國」(Digital Britain)計畫,內容值得台灣省思與借鑑。
 英國在去年年底響應IMF之呼籲,規劃多項擴大政府支出方案,企圖藉此振興經濟,力抗金融風暴。其中,英國通訊部所提出的「數位英國」計畫,引起英國上下熱烈討論。英國通訊部打算建設全國性的光纖網路,並加速廣電傳播之數位化。
 此項計畫之白皮書,於上周公布。白皮書最受矚目的一點是:英國政府準備對每一線市話,課徵每年6英鎊(相當於330元台幣)的「寬頻稅」,這筆稅收將用於補貼英國的民營固網業者,建設光纖網路。至於建設的目標則是:在2017年以前,光纖的覆蓋率達到90%,讓英國九成以上的家庭有寬頻固網可用。
 英國通訊部認為:「高速寬頻和水電、瓦斯一樣,都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基本需求」。而英國首相布朗也進而宣稱:「英國將領導世界,邁向未來,成為全球的數位之都。就像19世紀時,英國造橋鋪路、興建鐵道,從而奠定工業基礎一樣。況且,現在投資資訊及通訊產業可以幫助國家走出經濟衰退」。換言之,英國政府認為:對人民課稅,補貼民營業者建設光纖網路,無論是作為解決當前經濟問題的手段,或為英國再立一項世界典範,都是正當性十足。
 然而,反對者卻主張:網路建設問題本應交由市場機制解決,政府沒道理強制對人民課稅,更不應該拿民脂民膏去補貼民營業者從事寬頻建設。
 觀諸台灣,台灣也有寬頻建設藍圖與數位化國家理想,只是寬頻建設與數位化問題,喊了多年,卻始終沒有進展。原因是:政府有計畫,民間沒動力;計畫有目標,執行沒步驟。這項事實,只要上網瀏覽「行政院國家資訊通訊發展小組」的網站,綜觀其內容後,便可知曉。所以,台灣的數位匯流等於談了10年空話,一切仍在原地踏步。
 台灣通訊服務業的現況是:固網業者中只有中華電信願意投資網路建設,其餘的民營固網,從領照集資起,想的是用最少的資金,做最容易賺錢的業務。所以,營運重心都集中在國際電話或ADSL業務上;至於挖馬路、埋管、鋪設光纖等實體建設,中華電信以外的民營固網甚少捨得投資。所以,光纖到戶一直以來還是依靠中華電信一家。
 中華電信之所以願意建設光纖寬頻,不是因為國家政策,而是有值得花錢的誘因,原因是:光纖不屬於強制「網路細分化」的項目,也就是說中華電信鋪設之光纖是自有的,可以拒絕出租。不像原本的銅纜線,銅纜線是「網路細分化」的一部份,依法不能拒絕同業租用,所以在電信自由化後,參進電信市場的其他固網業者可以要求中華電信「開放市話迴路」,然後用中華電信的銅纜線搶中華電信的客戶。
 中華電信已不是國營事業,即便有眼光有意願佈建光纖,作為一個股票上市的民營企業,中華電信所必須考量的,是公司的商業利潤和投資人的利益,而非國家需要。因此在鋪設光纖網路時,光纖會優先通往人口密集的都會區,不會第一時間去到郊區與鄉間,更不會先往偏遠地區去拉線。至於民寡村遠之處,縱使有人提出申請,恐怕也未必等得到光纖到戶。一旦城鄉無法一體普及,數位落差將更形嚴重,城鄉差距也將更加擴大。
 這是文明國家的隱憂,也是英國所面臨的問題。然而,「數位英國」勇於解決問題,英國政府先斷定光纖的普及化不能依靠市場機制,鄉間與偏遠地區的寬頻網路必須由政府出面負責解決,然後,以甘冒自由經濟之大不諱的勇氣,課人民「寬頻稅」,補貼民營固網建設光纖網路。
 台灣是否需要像英國一樣,擬定一個「數位台灣」計畫,這是一項值得深思的問題。或許一項具有誘因的政策,能夠燃起業者投資意願,進而讓計畫變成事實。政府的資訊與通訊產業政策想要落實,應該朝這個方向使力。